入梅以来,全省大部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,引发了阶段性洪涝灾害,且降雨仍将持续至7月中下旬,洪涝灾害呈加重趋势。在发生洪涝灾害的同时,也容易引起次生灾害——病虫害地发生,为避免因病虫危害造成进一步损失,提出如下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意见: 一、精准把握防控对象。持续强降雨天气十分有利于草地贪夜蛾、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迁入,与本地繁殖虫源叠加,势必加重发生,将对我省水稻和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,必须严加防控。由于今年梅雨期时间长,降雨强度大,部分水稻破口期遇到降雨的几率大,十分有利于稻瘟病和稻曲病的流行,要抢晴和抓住雨歇期间做好预防工作。受洪涝灾害的影响,淹水田块十分有利于细菌性基腐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地流行,要做到见病施药进行防控;且水淹之后田间湿度普遍偏大,十分有利于纹枯病地发生,对达标田块要进行施药防控。降雨天气虽对二化螟发生不利,但仍不能掉以轻心,要加强监测。 二、精准把握防控策略。草地贪夜蛾要坚持“早谋划、早预警、早准备、早防治”的防控策略,实施全面监测、分区施策、治早治小、联防联控、全力扑杀。要全面优化监测防控措施,大力推进绿色防控、统防统治与应急防治,结合生物生态物理控制手段,科学用药,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。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、二化螟要坚持“治早治小、压前控后”的防控策略,即狠治主害代前一代,压低基数,以达到控制主害代的目的;稻瘟病和稻曲病要坚持“预防为主”的防控策略;细菌性病害的防控策略是“见病施药”;纹枯病的防控策略是“适时施药”。 三、精准把握防控时期。草地贪夜蛾重点是要抓住夏玉米和秋玉米苗期进行防治。三代稻飞虱,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发生,如果田间虫量比较高,必须严加控制,以降低下一代的虫源基数;四代稻飞虱,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发生,是对中稻构成严重威胁的一代,必须严加防控;五代稻飞虱,9月中旬以后发生,是对晚稻构成严重威胁的一代,晚稻区必须密切关注其发生动态,实施达标防治。稻纵卷叶螟,7月中旬至8月上旬要重点防控第三代,严防其对中稻的危害;8月中旬至9月上旬要重点防控四代稻纵卷叶螟,严防其对晚稻的危害。螟虫的危害主要是二化螟,重点在7月中旬末至8月初防控二代二化螟,在8月下旬末至9月中旬初防控三代二化螟。叶稻瘟病要做到见病施药,后期要预防穗颈瘟地发生;穗颈稻瘟病和稻曲病在如水稻破口期间遇有阴雨天气,要进行施药预防。细菌性病害要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期间见病施药,尤其是淹水严重和漫灌过的田块要重点进行防控。纹枯病是水稻上常发性的病害,中稻的流行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,晚稻的流行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,当病蔸率达到30%时要施药防治。 四、精准把握防控药剂。草地贪夜蛾在虫量不高的情况下,可选用球孢白僵菌、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、苏云金杆菌(Bt)、短稳杆菌、核型多角体病毒(NPV)等生物农药,优先选用高含量单剂,早期施药防治低龄幼虫。当虫量高需要进行应急防控时,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、茚虫威、四氯虫酰胺、氯虫苯甲酰胺、虱螨脲、虫螨腈、乙基多杀菌素、氟苯虫酰胺进行防控。在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时,优先选用生物制剂,不仅可以当代控害,还可以保护自然天敌,发挥持续控害作用。防治螟虫,优先采用苏云金杆菌(Bt.)、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、短稳杆菌;防治稻纵卷叶螟,选用苏云金杆菌(Bt.)、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、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、短稳杆菌、球孢白僵菌;防治稻瘟病,选用枯草芽孢杆菌、春雷霉素、多抗霉素、申嗪霉素等;防治纹枯病和稻曲病,选用井冈·蜡芽菌、井冈霉素A(24%及以上高含量制剂)、申嗪霉素等。预防细菌性病害,选用枯草芽孢杆菌、中生菌素。当需要进行应急防控时,防治螟虫可选用甲氧虫酰肼、氯虫苯甲酰胺;防治稻纵卷叶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、四氯虫酰胺、茚虫威;防治稻飞虱可选用醚菊酯、烯啶虫胺、吡蚜酮、氟啶虫酰胺、苦参碱;防治稻瘟病选用三环唑、丙硫唑、嘧菌酯、咪铜·氟环唑;防治稻曲病选用氟环唑、咪铜·氟环唑、苯甲·丙环唑;防治纹枯病选用氟环唑、咪铜·氟环唑、噻呋酰胺;防治细菌性病害选用噻霉酮、噻唑锌。 五、精准把握防控措施。一是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。优先采用生态调控、物理防治、生物防治等非化学防治措施,当病虫害出现大发生、大流行和暴发态势时,要果断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实施应急防控,彻底控制病虫危害。特别是要发挥绿色防控示范区的引领作用,充分应用现有的、成熟的绿色防控技术和模式,扩大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,达到减量控害增效目的。二是大力推广统防统治。多年实践证明,专业化统防统治效果好、效率高,是农作物病虫防控的发展方向。各地要充分发挥好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(农作物病虫害防治)“药引子”作用,极力争取地方财政投入,吸引社会资本,大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。要从政府购买服务、农机补贴、生产保险、技术培训等多个方面扶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组织发展壮大,规范其管理运营等。要创新机制,推进农企对接、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、农业生产一条龙服务等形式提升防治组织服务水平,提高生血造血能力。 |